妈妈求助
“佳佳去迪士尼玩了,我也想要去!”
“我想要滑板车,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
“雪儿家有棵圣诞树,给我买个比她家更大的吧!”
……
文文上幼儿园后,我很高兴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有一群相处融洽的小伙伴,但是最近也很苦恼她隔三差五回来向我提这样的小要求。很多时候,看到她无比渴望的眼神,我都会尽量满足她。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这样会助长她的“虚荣心”,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位妈妈的烦恼你是否遇到过?据一份调查显示,在幼儿园中班和大班里,绝大部分孩子存在攀比心理,他们比较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项:
◆ 个人能力:学业、运动、行为习惯等。
◆ 自身经历:朋友数量、拥有物品、经历等。
◆ 外在条件:外貌、身高、体型、穿着打扮等。
◆ 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
调查还发现,面对孩子的“我也要”,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的攀比演变成自身的攀比,他们会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害怕孩子输了,就意味着自己不行,从而产生沮丧感。其实,在幼儿园孩子的认知里,攀比还没有与金钱和社会地位挂钩,孩子的视角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一起看看孩子攀比背后的真实动机吧!
● 自我意识的觉醒
心理学家认为,4-7岁的儿童处于“自我膨胀”阶段,他们倾向于在所有方面积极评价自己,比如在比较和竞争中夸大和炫耀自己,这是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以及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信的方式之一。
● 模仿成人行为
如果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那么从小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难免会误以为“比较”是生活的常态,进而不自觉地产生攀比之心。
● 获取同伴认可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集体生活的秩序感会促使他们想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体中。为了不被大家排斥,很多孩子希望通过“求同”的方式,主动顺应集体的规范和要求,以获得大家的接受和认可。
● 内心缺乏自信
孩子总是渴望被关注的,但是那些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的孩子,常常希望借助更强大的物品或力量,来获得在同伴和老师面前的尊严感,“攀比”就成为他们“压倒”他人,获取更多关注的重要方式。
各位爸爸妈妈,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攀比”之心并不可怕,科学地引导才是关键。面对孩子的“跟风”行为,家长不用过于恐慌,我们不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孩子理解实际需求
当孩子以“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为理由要某件物品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通过共情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需求。比如:
“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件玩具,你能告诉妈妈,你是真的觉得它很好玩,还是觉得有了它,就能在小伙伴里更受欢迎呢?”
“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总想让大家都喜欢我,如果我们现在不买的话,有没有其它方法让大家更喜欢你呢?因为妈妈记得你有一个类似的玩具了,再买一个会不会有点浪费?”
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从“买”或“不买”这个问题转移到花钱这个举动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其它方式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家长应该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从小教会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内心的需要,坦然面对“同伴压力”,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思想、内心强大的人。牧童园服
2.转变孩子比较的焦点
当孩子和幼儿园的小伙伴攀比某项才艺或本领时,这说明他们内心有了竞争的意识或倾向,想要达到别人同等的水平或超越别人。从儿童自尊的发展来看,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是孩子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鼓励他们学会纵向“攀比”,引导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赢得想要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因为唱歌不如别的小伙伴而难过时,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对于比本领,我有一个更好的建议,那就是我们和自己比,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就是最棒的!”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孩子的攀比之心也会变为成长的动力。
3.给孩子自尊自爱的底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间攀比其实就是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个体,都有优点和缺点,尤其是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令人骄傲的地方。
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他本来的样子,让孩子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帮他们集聚内心的力量。只有当孩子内心足够积极、乐观、强大时,他们才不会轻易被外部的关注所左右,更不会执着于通过外在的“强大”来获取尊严,自然就不会专注于“攀比”了。
小编说
孩子之间的“攀比”总是能轻易戳中家长的心,特别是当这些“比较”发生在家庭背景和物质水平方面时,更容易击中父母的痛点。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强调竞争、个人成就和财富积累时,愿我们守住内心的本真,正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帮助孩子获取健康成长的力量!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