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务院公布任命沈晓明为教育部副部长。
沈晓明生于1963年,医学博士,教授。今年53岁的他,曾长期奋斗在医疗卫生领域,在儿科学领域更是颇有建树,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近日,6年前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沈晓明以儿科医学专家的身份所做的报告“一个儿科医生眼中的教育问题”引发了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其言字字珠玑,引人思索。
一个儿科医生眼中的教育问题
◆ ◆ ◆
“我今天要跳出教委,说些儿科医生的话,从儿童规律角度,谈谈教育中的医学问题。”在一次上海市校长培训班上,沈晓明以“一个儿科医生眼中的教育问题”为主题作了开场报告。沈晓明表示,儿童教育存在着许多医学问题,所以在更高层次上,做好儿童教育仅靠教师是不够的,教育界应该与医学界联手,儿科医生也应该走出诊室、走进学校。
1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教育规律
“有时候,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这点大家认识不够。”沈晓明提出,要教育好孩子,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教育规律。
他以数学学习问题举例。六七岁的一、二年级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数学难学?医学研究表明,读数、写数最难,找规律、立体图形最简单,但中国的数学教育从来都是从读数、写数开始。
由于读写、数字需要用到更高级的思维,而多数六七岁的孩子这方面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因而会觉得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如果从简单的读图等开始教,符合孩子的发育规律,则会容易得多。
沈晓明还举例说,当前,多数孩子握笔和写字姿势都不对:头歪着,趴在桌子上写。这是因为6岁的孩子手指肌肉尚在发育过程中,握力不够。
一上学就要学写字,只有用手指握住笔的最底端才能用得上力,但这样,手指会挡住所写的字,只有把头歪下去,才能看得见。“如果老师知道这些医学知识,就不会一味责怪孩子了。教育研究者也会相应地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孩子不要早上学,尤其是男孩
孩子究竟几岁开始上学好,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家长希望“神童走进我的家门,越早越好”,为此不惜剖腹产让孩子提早入学,而孩子则认为“我还没有玩够”。对此,沈晓明表示,孩子不要早上学,男孩尤其不要早上学。
沈晓明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入学年龄不应仅取决于生理年龄,还应取决于孩子的发育成熟度。“因为同样生理年龄的孩子神经发育能力很不同,有些6岁的孩子,生理成熟度已经相当于8岁,而有些则只相当于4岁。如果让那些生理成熟度不够的孩子提早上学,一年以后,他可能就变成了差生。”所以,提早入学的孩子留级几率大增,后期各种情绪问题很多,早上学还会使多动症和近视眼的发病率增加。
如何根据孩子成熟度决定入学与否?沈晓明建议进行入学测试,即让儿科医生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他呼吁,家长应尽早走出“早入学、早毕业”的误区,政府部门也应制订灵活的入学政策,变“一刀切”划定入学年龄为家长在医生指导下决定孩子该何时上学。
3给孩子贴医学标签要慎用
沈晓明说,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真正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只有30%。据了解,在多动症患儿中,60%是老师而非医生首先下的判断。
另外,有72%的老师认为班上超过5%的孩子有多动症,30%的老师认为班上16%-30%的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学习不好的孩子经常有多动样症状,但这并非是多动症。
沈晓明表示,老师应该慎给学生戴“多动症”的帽子,也不能因为学生是多动症而放弃他。老师不懂医学知识,对医学标签要慎用。
4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孩子从6岁,也就是读小学那天开始,睡眠就不足了”。沈晓明指出,睡眠不足会导致儿童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而改变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是保证学生睡眠的有效措施。
沈晓明呼吁,校长应积极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让更多的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
儿科医生
给家长的教育建议
沈晓明认为,家长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往往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或满足自己的一种虚荣心,并不符合孩子发育的需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误导了家长,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现在的孩子读书读得太辛苦了!”沈晓明坦言,自己最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是所有零前面的那个一,没有前面的那个一,后面多少零都没有用!”他经常和教委的领导讨论,“在这一轮的教育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要有一点硬措施,保障学生每天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使得他们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