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该吃点心了。我请小朋友去洗手。我说:“请前面一排的小朋友去洗手。”片刻,一名孩子离开了座位去洗手。我又说了一遍,有两名女孩子离开了座位。许多孩子仍心不在焉,聊天的聊天,玩衣角的,玩纽扣的,还有的东张西望,反正对老师的指令充耳不闻。
“是没听懂吗?”我心里疑惑,于是我改变了方式,说了第三遍“请我前面一排的小朋友去洗手”,同时用手在自己的胸前画了一个大圈,并问自己面前的孩子:“你们是我前面的孩子吗?”孩子们点点头,这才离开座位去洗手。
我又换了一种方法,对后一排的孩子说:“从安安到圆圆的小朋友都去洗手。”说完,只有安安和圆圆离开了座位,显然其他孩子又没有听懂。于是,我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1、2、3、4、5,引导孩子说说1到5包含了哪几个数字,1到3又包含了哪几个数字。我还请5个孩子上来站成一排,让孩子们猜猜从××到××包含了哪几个人……
反复玩了几次游戏后,孩子们懂了。当我再喊“从西西到冲冲去洗手时”,这一排的孩子都离开座位去洗手了。
以后,我不断尝试改变一些说话的方式,“请穿球鞋的男孩去洗手”,“请穿裙子的女孩去拿笔”,“请3月份生日的孩子玩游戏”,“请从高到矮排队先去散步”,“请剩下的孩子去拿纸”……
在幼儿园里,由于人数较多,有些活动必须分组进行,教师的指令常常是非常规范且单一的。如洗手要分组,我们常常喊××组去洗手,或者第一排、第二排去洗手。到了中班,孩子们已经听习惯了,形成了一种定式,有时有的孩子就开小差,不听老师的指令,看见同组幼儿去洗手他也就跟去了,这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教师更换了两种指令,发现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但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却不够。因此,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经常改变说话的方式,提高孩子对教师指令的敏感度,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利用孩子身上现有的资源,从多角度观察、认识自己和他人,全面丰富孩子的经验。(程霞)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